Monday, July 25, 2011

[ 研究。] 行為取向的父母訓練團體對學齡前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幼兒之療效


[此圖片引自http://dad.menshealth.com/parents/21_big_lessons_from_little_kids.php]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簡稱ADHD)為兒童期常見的神經發展疾患。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行為取向的父母訓練團體(Behavioral Parent Training , 簡稱BPT)對學齡前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幼兒的療效。本研究將聚焦於核心症狀、整體情緒與行為問題及管教之困擾程度等三領域進行療效評估。

本研究之對象為由兒童精神科醫師轉介之31位診斷為ADHD的三到六歲學齡前幼兒,分派至BPT組(由母親參與團體課程, n=22) 及對照組(n=9)。本研究使用:(1) 干擾行為量表(Disruptive Behavior Rating Scale, DBRS);(2) 兒童注意力量表(Child Attention Profile, CAP);(3) 兒童行為檢核表 (Child Behavior Check List, CBCL);(4) 家庭情境問卷 (Home Situation Questionaire, HSQ)作為評估工具。BPT組於介入前後由母親填寫量表,對照組則以相同間隔時距接受評估。

本研究使用重複抽樣統計法各別分析兩組評估指標於前、後測之差異。結果顯示BPT組在以下指標的後測分數皆顯著低於前測:DBRS的注意力缺失、過動--衝動、對立反抗指標;CAP的注意力缺失、過動指標、總分指標;CBCL的焦慮/憂鬱、退縮/憂鬱、違規行為、攻擊行為、社交問題、思考問題、注意力問題、內化問題、外化問題與總問題等症狀量尺及情感性問題、焦慮問題、身體化問題、注意力過動問題、對立性反抗問題及品行問題等DSM導向量尺;HSQ的平均困擾程度。對照組僅於情感性問題指標達顯著差異。透過本研究結果支持BPT對於學齡前ADHD之療效。

ps. 本文是我的碩士論文的摘要版本,未經許可請勿瓢竊使用喔:)

[ 評論。] 對於諮商諮詢文的回應



關於心理學板上吵得沸沸揚揚的諮商諮詢文

就目前已經研究所畢業並結束完一年全職實習的經驗
我想分享幾點自己的想法

在這次的討論中我主要想從三個人的角度來討論這件事

被諮商者 與 提供諮商者 與 回應者


1. 被諮商者與提供諮商者的角度

在看過前面幾篇諮商諮詢文的內容,有一些是提及到與治療師在治療歷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我覺得心理學板的板友們大家都是很熱血,並對於心理學充滿著熱情的。不過,我想引用 Yalom 所寫的"日漸親近"(心靈工坊出版)當中的內容來提供給一個觀點。這本書其實是Yalom 與他的個案一起完成的書。
主要是Yalom邀請他的個案在每次治療結束後,都寫下心得札記。並於下次交給Yalom 的助理保管。等到治療結束後,Yalom 檢核了這些來自兩個不同現象場的札記。發現了在同一個治療現場治療師與個案所知覺到的現象場竟會如此不同。比如說治療師覺得今天哪部分的治療做得非常好, 但患者在當次治療中所在意的卻是別件事。所以,在治療的歷程中被諮商者與諮商者之間知覺到的現象場域是不同的.

  因此,如果受輔者本身有一些感覺或疑問,於治療的當下(也就是此時此刻)與諮商師提出來說明,進一步去澄清。那樣的效果是最好的。同時這些想法與感覺或者某種程度可能是你在日常人際互動的縮影,透過這樣的介入本身,或許也可以讓諮商師了解你的困擾,而更能與你一起成長。

再者,把這樣的感覺帶到BBS上詢問或是討論,其實這樣本身可能只是把被諮商者的整個現象場帶到這裡來,更何況又透過文字的轉譯,真正到板友閱讀時還剩下多少可以處理的素材呢?

可能有些被諮商者會擔心自己遇到的諮商師,其實在諮商前可以詢問諮商師是否目前仍有接受督導,或者是其實有些機構提供的治療師本身較資深,同時在該機構較資淺的治療時也會定期的接受諮商治療師的督導等。這些都是一些可以提供你選擇諮商師的策略 ,

再者, 是涉及隱私的問題
或許有人會說, 但這是個案自己決定把諮商歷程中發生的事 情po 在板上的。但我覺得,即使如此, 本著關心個案的精神, 我們應該也需要說明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這也是一種對於被諮商者的教育。

  以一個可能的例子來說,可能我在心理學板 po 了我在諮商過程中所提及的事或是內容。但我可能之後在某個板被人肉搜索了,同時被發現我在心理學板po了這篇與諮商內容有關的文章, 後來甚至被他人拿裡面的內容大作文章,這是否造成另一個傷害呢?

2.回應者

我覺得心理學的板眾們大家本著對於心理學的熱忱, 希望對於提問者盡可能的給予幫助。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對於人的熱情,我想是一個唸心理學的人應該要有的特質之一。不過,稍稍讓我們回到心理治療的本質來看這件事,我想沒有人會反對心理治療是一件嚴謹的事.所以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在 評估--> 假設 --> 介入 這樣一個循環的歷程不斷的運作著. 所以,當今天某位被諮商者 post 了這一篇諮商諮詢文之後,在給予建議之前, 我們對他的構念化僅止於他所知覺到的這段文字, 我們甚至連他的性格, 過去史這些變項都不了解, 這確實不能給出嚴謹而較好的建議,甚至有可能會誤導個案呢?

因此, 我覺得在板上post 諮商諮詢文並不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