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3, 2014

個人簡介



                  


高宗仁 臨床心理師 (2023/09/18 更新)

學歷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 臨床心理學組畢業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證照
國家合格臨床心理師 (心理字第001049號)
國家合格小學教師證書
教育系統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相關人員 證書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人員暨照顧管理人員專業課程繼續教育訓練計畫 Level 3 證書
勞動部職業輔導評量員 證書

現任
小魚兒心理治療所 / 小魚兒心理成長空間 合作心理師
南飛嚼事一人一故事劇團 演員

經歷
嘉義基督教醫院臨床心理中心 臨床心理師
台南市特教專業團隊 臨床心理師
台南市衛生局 合作臨床心理師
高雄美國學校 合作臨床心理師
元和雅身心專科診所 合作臨床心理師
衛生福利部南區老人之家 特約臨床心理師
高雄市心智障礙服務協進會 特約臨床心理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精神科 臨床心理師
澎湖縣早期療育復健中心 臨床心理師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  臨床心理實習督導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碩士班 臨床心理實習督導
南飛嚼事一人一故事劇團 團長

專長與研究興趣
兒童心理評估
兒童心理治療
注意力及相關認知功能的評估與訓練
親職諮詢與教養技巧訓練
戲劇元素於心理治療之應用

學術著作發表
1. Yen-Jung Huang, Tsung-Jen Kao, Wei Chen, Shiow-Jinq Yao & Chia-Lung  Shih (2022) Effectiveness of a psychological growth camp without Internet in the treatment of adolescents at risk of Internet addiction: a pilot study,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 DOI: 10.1080/03007995.2022.2072086

2. 高宗仁(2022年3月28日)。從臨床心理學出發的評估與個案概念化:以低血糖伴隨焦慮的糖尿病病患為例。111 年 3月 嘉義市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個案研討會。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

3.高宗仁、吳玉欣、盧偉信 (2021年4月10日)。個案報告:運用神經心理介入於酒精依賴患者之成效報告。2021年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之壁報論文。中正大學。

4. 林信佑高宗仁、陳怡帆、黃婉如 (2019年4月14日)。兒童臨床心理師在不同場域的專業經驗分享。2019年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綜合院館。

5. 黃冠堂、高宗仁、黃珮嘉 (2017年10月14日)。神經心理治療運用專題 : 神經認知退化領域。2017年台灣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會年度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小林村平埔族文物館。

6. 郭乃文王興豪吳玉欣何曉婷林宇駿、雨璇高宗仁、張瀚云、黃冠堂葉品陽廖御圻鄭皓仁蘇倍儀(2016年4月17日)臨床心理師於復健領域:神經心理復健之督導建構、督導倫理、專業內容、關係、效能,以及專業生涯發展2016年台灣臨床心理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綜合院館。

7. 高宗仁、顏正芳(2014年11月)。成年大學生之壓力因應模式和精神和行為健康指標間之關聯性探討。台灣精神醫學會第 五十三周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發表之壁報論文,台中榮民總醫院。

8. 高宗仁、周文君、顏正芳(2014年6月)。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青少年自殺與 個人、家庭、同儕及心理病理因素之關聯性。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第 十六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發表之壁報論文,交通部集思會議大樓。

9. 高宗仁、吳玉欣、黃美鳳、林皇吉(2014年3月)。硬腦膜下出血患者之神經心理治療成效。2014年台灣臨床心理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大公共衛 生學院。

10. 李惠湞、郭乃文、吳玉欣、陳俊凱、黃茂雄、高宗仁(2013)。應用神經心理復 健計畫治療複雜型注意力功能缺損-以一位多發性梗塞患者為例。臨床 心理學刊,刊印中。

11. Huang, J. H., Huang, H.L., Chen, H. L., Lin, L. C., Tseng, H. I., & Kao, T. J. (2012). Inatt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ddlers born in preterm and with low birth weight.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12 . 高宗仁 (2011)。行為取向的父母訓練團體對學齡前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幼兒之效 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13 . Tsung-Jen Kao, Huei-Lin Huang, Wan-Ru Liau,Pin-Chen Yang (2010, April). Effectiveness of Behavioral Parent Training for Preschoolers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Posters conducted in The 4th Asia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Howard Civil Service International House , Taipei City.


Thursday, April 05, 2012

我在早療中心做的事 : 臨床心理師可以為早期療育的孩子提供什麼服務呢 ?




前言

這是離職前,上面長官要我寫的一篇成果報告。我想把它改寫一下,很適合回應標題的那個問句。當然,這不是標準答案,不過是我在這段工作經驗中所摸索到的一個 " 暫時性的最佳答案 "。

介入模式

臨床心理學的特色在於以一個『生理—心理—社會』的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來理解每一個我們所接觸到的個體。心理學認為個體在其生活脈絡下的適應功能主要取決於個體生活中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交互作用而成 (Sarafino, 2006)。其中的生理因素包含:基因的因素、產前與產後的因素(像是感染、內分泌、代謝等)、神經解剖學的因素及神經傳導物質等造成的神經心理功能的特徵等;心理因素則包含了個人的情緒反應、行為特質、思考模式、等;社會因素則包含了個體所在的社經地位、家庭結構、人際關係、價值系統等。而臨床心理師在面對個案時,則必須從這些面向去加以了解個案目前所呈現的問題,並找出成因,加以介入。

工作內容

臨床心理師目前在早期療育復健中心的工作現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心理衡鑑,另一則為心理治療,以下分別加以詳述。


心理衡鑑

在進行心理衡鑑的過程中,臨床心理師會利用以下的方式蒐集資料。

(一) 晤談 : 在初次接案後,臨床心理師會先與個案的主要照顧者進行晤談,以了解主要照顧者目前的主訴,同時蒐集個案懷孕史、出生史、發展史、在家庭、學校情境目前的整體狀況等。

(二) 行為觀察: 臨床心理師也會根據個案在衡鑑室裡面的行為進行觀察,並且可能對於晤談中所形成的某些假設藉以製造一些情境來蒐集更多的資料。

(三) 心理測驗工具 : 臨床心理師會使用良好心理計量特性的測驗工具,這些工具可分為智力、發展、神經心理、情緒與行為等大項。透過測驗資料的結果以蒐集個體外(intra-personal,指個案與其同齡兒童相較而得之資料)與個體內的(inter-personal,指個體自身各能力面向互相比較而得之資料)。

最後,臨床心理師會根據上述三法所得之資料,加以分析與整合,並撰寫成一份心理衡鑑報告並與主要照顧者解釋整份報告之內容,回答轉介問題,同時在報告中也提供建議事項,如主要照顧者或學校老師可使用哪些簡單的技巧來處理個案的問題或可接受哪些後續的介入等。


心理治療

在接受心理衡鑑後,臨床心理師會根據個案設計並提供後續的心理治療方案,目前早療中心提供的心理治療包含以下五大類:

(一) 神經心理治療

臨床心理師利用使用智力/ 神經心理衡鑑工具,以分析個案在訊息接收後整個認知功能運作的歷程,透過各認知功能部件的拆解,以分析個案哪些認知功能(如注意力、工作記憶、長期記憶、執行功能…等)為相對弱勢能力,進而設計神經心理治療方案,對此進行訓練與提供策略,提升個案在該項認知功能上的表現。此外,也安排生態化(ecological)的家庭作業,讓主要照顧者協助個案平時亦可執行復健訓練,除了提升治療的頻率外,也可增進將該認知功能應用於日常生活情境的能力。


(二) 父母管教技巧訓練

許多接受早療服務的個案,他們的家長常常會覺得在帶領孩子的過程中常感到備受挑戰。研究也發現對於接受早療的孩子使用不當的管教方式在孩子後來的發展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像是Woodward, Taylor與Dowdney (1998) 的研究中便發現對於較好動的孩子,體罰反而會讓後續的過動程度更為惡化。因此,臨床心理師在早療服務中亦提供父母管教技巧的訓練方案,教導父母使用以行為學派為基礎的管教技巧,有效地處理並改善孩子日常生活中出現行為問題。


(三) 社交技巧訓練

許多早療的孩子都存在著社會情緒能力的限制,因此臨床心理師在早療系統中也會提供社交技巧訓練的方案,並且教導家長教學的技巧,同時安排家庭作業,以提供機會讓家長帶著孩子於治療室外的情境練習這些社交技巧。


(四) 問題解決技巧訓練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所面臨到的情境與問題相較之下也越來越複雜。因此,針對年紀較大,且整體認知功能中等以上的個案,臨床心理師會開始訓練孩子的執行功能,藉以處理其於日常生活中所遇到如人際衝突、憤怒管理、不努力行為的管理、受挫等問題。


(五) 緩和治療與家屬情緒支持

從上述「生理—心理—社會模式」來看,家庭系統為影響個案整體適應功能的重要一環,目前亦有許多研究指向主要照顧者情緒適應顯著地影響個案的整體適應行為 (Melnick & Hinshaw, 2000)。因此,臨床心理師也會針對主要照顧者進行諮詢,以了解現在整體家庭系統的壓力源,提供情緒支持,並於必要時提供適當的轉介資源以求進一步的協助。


參考文獻

Melnick, S. M., & Hinshaw, S. P. (2000).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arenting in AD/HD and comparison boys: linkages with social behaviors and peer prefer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8(1), 73-86.

Sarafino, E. P. (2006). Health psychology: Psychobiosocia interactions. New work: John Wiely.

Woodward, L., Taylor, E., & Dowdney, L. (1998). The parenting and family functioning of children with hyperactivit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9(2), 161-169.

Tuesday, November 01, 2011

其實除了情緒, 臨床心理師還可以.....



這次回到學校, 我一直在思考我在接受臨床心理師的訓練後, 可以幫上什麼忙?
大部分的人們, 對於我們的連結多半情緒的困擾
所以, 我們可以額外做些什麼事呢?

在批改孩子的數學習作過程中, 我發現了一些些可能性。

班上有個孩子在進行分數的計算過程中很常出錯(而且錯誤率是高到很誇張的那種)

在大約翻了一下與整體智力有關的資料(SPM 與之前的在學成績 )後, 孩子的整體認知功能算中等因此要求孩子在算數學的過程中,需要將整個解題過程記錄下來, 藉以作為認知歷程評估的一項資料後來發現孩子大部分的錯誤都是出現在假分數化成帶分數的過程後來和孩子討論完之後, 發現其實孩子了解如何正確將假分數化為帶分數。接著我和孩子玩了一些評估工作記憶的小遊戲, 發現孩子在工作記憶的表現上較為不佳。

在這邊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指的是我們短暫記住一些訊息, 並且於同時需要利用這些訊息進行一些心理運作(如運算, 排順序) 的能力。

那麼工作記憶與孩子在假分數化為代分數的錯誤百出間存在的關係是什麼呢?

在假分數化為帶分數的過程中,孩子必須先將分子的數字除以分母的數字,所得的商必須要寫在整數的位置,餘數寫在分子的位置。此外如果一開始的假分數本身已經帶有一些分數,孩子還必須原先除後所得的商與原先的整數相加。就如先前所提,工作記憶涉及短暫記住一些訊息, 並運作這些訊息。因此孩子在心中將假分數化為代分數就十分仰賴這樣的能力。

在了解孩子的認知功能在解題過程中可能帶來哪些的挑戰後,接下來就是教導孩子補償策略(像是請孩子把計算過程記錄在紙上)。並且使用一些技巧強化孩子在補償策略使用上的動機,後來發現孩子在須仰賴工作記憶的題目上錯誤率下降了許多。


所以,其實除了情緒的部分之外

臨床心理師也可以提供像是針對學生認知歷程的分析,以了解學生歷程中各部件的運作功能(像是注意力, 記憶力 , 執行功能等),並針對較弱的面向加以訓練或是提供補償的策略。


或許,這也可以成為臨床心理師在學校的一片藍海呢?

Sunday, August 28, 2011

[ 神經心理學。] 注意力與意識 : I


注意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被使用的心理學名詞,下面是幾個日常生活中有關於注意力的例子。

★ 卡車司機:『我連續開了好幾天的夜車,昨晚開車的時候一直無法集中精神,專注於前面的路況,差點出車禍。』
★ 學校老師總是抱怨班上的小明上課上到一半就無法專心聽課,開始發呆,神遊四處。
★ 麻將新手在牌桌上,只顧自己手上的牌有沒有湊對,而被其他人罵說:『專心點打牌啦!輪到你了都不知道。』
★ 媽媽 :『我們家小朋友每次寫作業都不專心,寫沒兩三分鐘就爬起來,一下要喝水,一下要吃點心的。』


在中文裡面,注意力的同義字包含了專注、專心、注意、集中精神等等。一般人其實很習以為地認為注意力本身是單一概念,但其實日常生活中所指涉的注意力,心理學家有不同的分類,以下將介紹幾種常見的注意力類型。

一、激發程度 (arousal/alertness)
從上面的第一個關於司機開夜車的例子,其實很適合用來說明第一種注意力的類型—激發程度。這裡的激發程度指的是,個體對於外在環境的注意力,並且是否能立即因應外在環境的改變而立刻做出反應。激發程度往往與我們生理狀態有著密切的關係,像是例子中的司機,因為整個睡眠作息被打亂,因此無法專注突如其來的車況,立即反應而險出車禍。

二、持續性注意力 (sustained attention)

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指的是維持注意力於某件事情上面一段時間。像是第二個例子中所描述的小明,便是在持續性注意力上有所缺陷。在這過程強調對於外在的
環境刺激維持一致的行為反應。也就是說指其涉及對外在活動投入的持續性及一致性。像是上述的例子中即為持續而一致的聆聽老師上課的內容。

三、分配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
當個體同時進行兩種以上的作業,且對於該作業的執行過程中需要注意力的投入時,我們便會稱這樣的注意力為分配性注意力。在分配性注意力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是其涉及到在不同的作業當中,對於注意力的分配情況。在前述打麻將的例子其實就涉及到分配性注意力的使用。因為麻將新手本身在牌桌上,他必須同時進行兩項作業;一為自己手中的牌必須湊對,二為專注其他三人打牌的狀況(如誰打出了什麼牌,誰剛剛碰了哪隻牌等)。所以麻將新手必須將他的注意力分配在自己手中的牌與環顧整個牌局進行的兩項作業,並給予合適的反應。

那麼,怎麼樣可以提升分配性注意力的效能呢?
其中一項便是對於作業內容的熟悉程度。剛剛所提及的例子是麻將的新手,那我們再來看一下那對於牌場上的老手呢? 既然說是老手,想必他們在牌的湊對上、整個牌局進行的掌握勢必相當熟悉,如此一來,對於熟悉的作業所需要投注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少,所以剩餘可利用的注意力,便可以再進行別的作業,如牌桌上的閒話家常 :)

四、選擇性/集中注意力 (selective/ focused attention)

環顧你的四周,其實我們的環境本身充斥著許多的刺激。因此,選擇性/集中注意力本身,便是讓我們能從眾多的刺激中,選擇較為重要的刺激於以注意。在這歷程中同時也涉及到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抑制。所謂的抑制是指不要去注意或是不要被不重要的刺激吸引注意力,而停下手邊重要的工作。所以,在前面媽媽所抱怨的例子當中,她們家的小朋友在進行家庭作業時(重要的刺激),無法抑制對於外界其他非重要刺激的影響(如點心),而反映出在選擇性注意力上的缺損。

[圖片引自 http://blog.udn.com/arthurnote/4938521]
[待續。]

Wednesday, August 10, 2011

[ 神經心理學。] 導論。



在進行這個主題的分享之前,我想進行對於神經心理學的簡短介紹是必要的。所以在這篇文中主要將簡短介紹神經心理學。

在說明神經心理學之前,我們先對於心理學這門學問進行了解。

什麼是心理學呢? Smith 等人(2003)對於心理學的定義為『一門研究人類行為與心智歷程的科學』。心理學本身細分許多不同的學門,其涉及到以不同的角度或是面向來研究個體的行為與心智運作。像是發展心理學,就是一門來了解個體的行為與心智運作的如何隨著時間變化、發展的學問。社會心理學在於了解個體的行為與心智歷程在人際互動的脈絡下如何被影響。而回歸到本次的主題—神經心理學。顧名思義,這個學科主要在於研究行為與心智歷程與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的關係。

因此,神經心理學主要的目的在於研究心理歷程的運作對應至大腦結構與系統間的關係。


而在神經心理學的研究中主要分為兩大取向:

一、認知神經心理學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主要的研究對象為正常的個體或是動物,其著重研究正常大腦中各部位與行為的關係。在認知神經心理學中相當強調以嚴謹的實驗設計來獲得對於大腦及行為間關係的資訊。

二、臨床神經心理學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主要研究的對象為腦傷的患者,其著重研究腦傷或大腦疾病對於心理歷程(如注意力、記憶等)的影響,藉以推論大腦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以企圖建立起神經心理學的知識;同時來自臨床的資訊,也可進一步回饋以提供臨床上衡鑑與治療上的新知。

也由於這兩種取向的研究,匯集成目前神經心理學的知識系統,而在後續的單元中,你也可以見到同樣的主題,這兩種取向的研究如何提供相關的知識,讓我們了解大腦運作的奧秘。

Reference
Smith, E. E., Hoeksema, S. N., Fredrickson, B., & Loftus, G. (2003). Atkinson and Hilgard's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14 ed.). New York: wadsworth.




[ 待續 ]

Monday, August 01, 2011

[ 神經心理學。] 楔子。


臨床心理師的執照考結束了。

所以,現在開始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唸想唸的書。
目前預計會利用這段時間在部落格上比較有系統的分享幾個主題的文章,目前規劃包含神經心理學與心理劇治療兩部分。

就神經心理學的部分,主要是採以John Stirling & Rebecca Elliot (2008) 所著作的"Introducing Neuropsychology (2nd Ed.)"的內容為主要架構,並於相關主題中納入一些在其他書籍中所閱讀的內容做為補充。但基於著作權法的考量,在部落格中的內文分享僅止於書中的重要概念,至於詳細的內容有需要者請參考原著作。該讀本的封面請見下圖

(引自 http://www.neuropsychologyarena.com/introducing-neuropsychology-9781841696546)


在主題分享的架構編排上,有別於其他神經心理學教科書習慣以大腦四個葉(lobe)的架構為主來介紹其相關的功能(這也是我選擇這本教科書作為研讀的首要考量),本次的主題分享主要是以功能為主軸來介紹各功能所對應到的大腦區域,現在預計介紹的主題如下 :

◆ 注意力與意識
◆ 記憶
◆ 語言與大腦
◆ 執行功能
◆ 情緒與動機
◆ 大腦功能的側化
◆ 視覺,物體辨識與空間運作


[ 待續。]

Monday, July 25, 2011

[ 研究。] 行為取向的父母訓練團體對學齡前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幼兒之療效


[此圖片引自http://dad.menshealth.com/parents/21_big_lessons_from_little_kids.php]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簡稱ADHD)為兒童期常見的神經發展疾患。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行為取向的父母訓練團體(Behavioral Parent Training , 簡稱BPT)對學齡前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幼兒的療效。本研究將聚焦於核心症狀、整體情緒與行為問題及管教之困擾程度等三領域進行療效評估。

本研究之對象為由兒童精神科醫師轉介之31位診斷為ADHD的三到六歲學齡前幼兒,分派至BPT組(由母親參與團體課程, n=22) 及對照組(n=9)。本研究使用:(1) 干擾行為量表(Disruptive Behavior Rating Scale, DBRS);(2) 兒童注意力量表(Child Attention Profile, CAP);(3) 兒童行為檢核表 (Child Behavior Check List, CBCL);(4) 家庭情境問卷 (Home Situation Questionaire, HSQ)作為評估工具。BPT組於介入前後由母親填寫量表,對照組則以相同間隔時距接受評估。

本研究使用重複抽樣統計法各別分析兩組評估指標於前、後測之差異。結果顯示BPT組在以下指標的後測分數皆顯著低於前測:DBRS的注意力缺失、過動--衝動、對立反抗指標;CAP的注意力缺失、過動指標、總分指標;CBCL的焦慮/憂鬱、退縮/憂鬱、違規行為、攻擊行為、社交問題、思考問題、注意力問題、內化問題、外化問題與總問題等症狀量尺及情感性問題、焦慮問題、身體化問題、注意力過動問題、對立性反抗問題及品行問題等DSM導向量尺;HSQ的平均困擾程度。對照組僅於情感性問題指標達顯著差異。透過本研究結果支持BPT對於學齡前ADHD之療效。

ps. 本文是我的碩士論文的摘要版本,未經許可請勿瓢竊使用喔:)

[ 評論。] 對於諮商諮詢文的回應



關於心理學板上吵得沸沸揚揚的諮商諮詢文

就目前已經研究所畢業並結束完一年全職實習的經驗
我想分享幾點自己的想法

在這次的討論中我主要想從三個人的角度來討論這件事

被諮商者 與 提供諮商者 與 回應者


1. 被諮商者與提供諮商者的角度

在看過前面幾篇諮商諮詢文的內容,有一些是提及到與治療師在治療歷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我覺得心理學板的板友們大家都是很熱血,並對於心理學充滿著熱情的。不過,我想引用 Yalom 所寫的"日漸親近"(心靈工坊出版)當中的內容來提供給一個觀點。這本書其實是Yalom 與他的個案一起完成的書。
主要是Yalom邀請他的個案在每次治療結束後,都寫下心得札記。並於下次交給Yalom 的助理保管。等到治療結束後,Yalom 檢核了這些來自兩個不同現象場的札記。發現了在同一個治療現場治療師與個案所知覺到的現象場竟會如此不同。比如說治療師覺得今天哪部分的治療做得非常好, 但患者在當次治療中所在意的卻是別件事。所以,在治療的歷程中被諮商者與諮商者之間知覺到的現象場域是不同的.

  因此,如果受輔者本身有一些感覺或疑問,於治療的當下(也就是此時此刻)與諮商師提出來說明,進一步去澄清。那樣的效果是最好的。同時這些想法與感覺或者某種程度可能是你在日常人際互動的縮影,透過這樣的介入本身,或許也可以讓諮商師了解你的困擾,而更能與你一起成長。

再者,把這樣的感覺帶到BBS上詢問或是討論,其實這樣本身可能只是把被諮商者的整個現象場帶到這裡來,更何況又透過文字的轉譯,真正到板友閱讀時還剩下多少可以處理的素材呢?

可能有些被諮商者會擔心自己遇到的諮商師,其實在諮商前可以詢問諮商師是否目前仍有接受督導,或者是其實有些機構提供的治療師本身較資深,同時在該機構較資淺的治療時也會定期的接受諮商治療師的督導等。這些都是一些可以提供你選擇諮商師的策略 ,

再者, 是涉及隱私的問題
或許有人會說, 但這是個案自己決定把諮商歷程中發生的事 情po 在板上的。但我覺得,即使如此, 本著關心個案的精神, 我們應該也需要說明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這也是一種對於被諮商者的教育。

  以一個可能的例子來說,可能我在心理學板 po 了我在諮商過程中所提及的事或是內容。但我可能之後在某個板被人肉搜索了,同時被發現我在心理學板po了這篇與諮商內容有關的文章, 後來甚至被他人拿裡面的內容大作文章,這是否造成另一個傷害呢?

2.回應者

我覺得心理學的板眾們大家本著對於心理學的熱忱, 希望對於提問者盡可能的給予幫助。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對於人的熱情,我想是一個唸心理學的人應該要有的特質之一。不過,稍稍讓我們回到心理治療的本質來看這件事,我想沒有人會反對心理治療是一件嚴謹的事.所以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在 評估--> 假設 --> 介入 這樣一個循環的歷程不斷的運作著. 所以,當今天某位被諮商者 post 了這一篇諮商諮詢文之後,在給予建議之前, 我們對他的構念化僅止於他所知覺到的這段文字, 我們甚至連他的性格, 過去史這些變項都不了解, 這確實不能給出嚴謹而較好的建議,甚至有可能會誤導個案呢?

因此, 我覺得在板上post 諮商諮詢文並不恰當